关于此问题,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。
《学记》作得较晚,这说明遂后来也设序(学校)了。这一变化的原因究竟何在,我们且看看汉时所说孔子传《春秋》的事。
……盛德之士亦封之,所以尊有德也。王知其意,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。京房《易传》现已失传,无法知道他还有些什么理论,甚为可惜。周以殷遗民分封诸侯,故诸侯也就有三郊三遂,情况略同于王畿,所以在春秋以至战国初,一部分国家都还存在着国鄙、国野的区别。二前面曾说到素王是寓王法于《春秋》,今文学家又常说《春秋》为汉制作。
《易·坤象》: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龙战于野,其道穷也。[2] 《尚书大传》虽说三年一使三公黜陟,但又说古者诸侯之于天子,五年一朝,朝见其身,述其职。孔子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最尊崇的地位已经二千多年了。
虽然在理想中消灭了因种族、血缘造成的不平等,但却又建立起一套基于才德的世袭诸侯,造成了新的不平等。汉今文学理想制度以明堂最为重要,而明堂制度则源于墨家。《孔丛子·居卫》载:子思居卫,言苟变于卫君曰:‘其材可将五百乘。自武帝、宣帝立今文学各家的博士官以后,学术统率在政权下面,今文学中一部分比较尖锐的思想——如革命、禅让等理论,就不敢公开讲论了,从而使今文学思想渐趋枯萎。
[1] 墨家法夏说详下,《孝经》多用夏法本章太炎《孝经夏法说》。六遂系统的官职中,[3]几乎每一官职都有掌其政令刑禁、以起役政、教之稼穑、趋其稼事、听其治讼等条文或类似的条文,这可看出六遂官吏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劳动,监督劳动。
自魏晋以后,学者只争论郑玄、王肃而不再争论今、古,今学思想于此中绝。这场争论使得景帝很难处理,如果否定辕固的理论,自己的祖宗便是名不正言不顺,如果承认辕固的理论,则自己的(或子孙的)帝位就难保全。……《易》曰:利者,义之和也。午亥之际为革命,卯酉之际为改正(一本作革正,正同政)。
所以《尸子》又说:皇帝曰合宫,有虞氏曰总章,殷人曰阳馆,周人曰明堂,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。如《论语》一部著中,就真有些使人不易明白的话。[3] 系就《周官·地官》中的遂人、遂师、遂大夫、县正、鄙师、酂长、邻长等来考察。这也正是孟、荀为民、贵民的理论。
各亲其亲和不独亲其亲是相对照的。[3]在这样的井田制度下,已是通国皆井,通国皆兵。
以桀纣为常(尝)有天下之籍则然,……天下谓在桀纣则不然。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说:文帝本好刑名之言,及至孝景不任儒者,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,故诸博士具官待问,未有进者。
今文学本是富有斗争性的,而董仲舒放弃了这一点,降低了儒家的理想要求,因而对专制君主没有危害反而有益,所以董仲舒的儒学是妥协的、让步的了。遂人既掌邦之野,而在职守上又加上这许多野字。王鲁则代周而亡是鲁君,是当时的现实君主,只不过是改制以当新王。这是从人的本能上来说明礼的必要,大同世界,也不过是礼的极点。问题就在于此,孔子既为旧社会恶势力所摈斥,又为新社会新力量所推崇。闻诸一夫纣矣,未闻弑君也。
认为人生而有欲、有恶、有情,而礼正所以调理人之欲、恶、情,使其能合于义,只要能合于义,虽是先王所无之礼,也是可以创造的。而陈怀公又把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决于这样的会议,更说明这种会议权力的广泛。
革命学说,当导源于孟子。士有功德迁为大夫,大夫有功德迁为卿,卿有功德迁为公,故爵主有德、封主有功也。
[7]这是从人民利益、民族利益来称赞管仲,对君臣之义一层,只字不提。即以清代考据学来说,也有吴派、皖派的不同。
……至于国家将有大事,若立辟雍、封禅、巡狩之仪,则幽冥而莫知其原。孟子说王政必自经界始,他向滕国建议的却是要恢复周代旧田制。墨家的巨子制度,就是墨家尚贤、尚同学说的实践。它把大射解释为天子用来考察所贡的士的德行和技能的制度。
结合前面所说的国子入国学而后再由王朝任用的规定来看,很清楚地显示出贵族和平民从受教育到作官吏是两个不同的系统。(二)法家法家较墨家稍为后起,其对政治的态度也是反对世袭贵族的。
……居虎门之左,司王朝,掌国中(得)失之事以教国子弟,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。故曰:下士者得贤,下敌者得友,下众者得誉,故度于往古,观于先王,非求贤务士而能立功于天下、成名于后世者,未之尝有也,夫求士不遵其道而能致士者,未之尝见也,然则先王之道可知已。
故古之有天下者,栢皇、栗陆以前,为而不有,应而不求,执大象也。周代人民在受教育的权利上是不平等的,这不仅是由于财富的差别,而是在制度上就存在一种不平等的规定。
城郭沟池以为固,和讲信修睦是相对照的。[2] 《三国志·魏文帝纪·注》引《献帝传》载许芝疏引,参《长短经·三国权》引文互校。所以刘歆骂今文学是信口说而背传记,[5]许慎也骂今文学是怪旧义而善野言[6],这种口说、野言,正是和威权势力斗争最尖锐的真实所在。革命、禅让、素王本来就是三位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学说。
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:《春秋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,有威权势力,是以隐其书不宣,所以免时难也。三代损益又正是孔子素王的制度。
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。保氏掌谏王恶,而教国子以道。
货力为己,以立田里(井田),和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,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于己是相对照的。西汉末年,赤眉、铜马、新市、平林,无论那一支起义队伍,都要拥戴一个姓刘的来号召,这和陈胜、吴广起义的时候,大家都要找六国的后裔来号召一样。